在浙江,有这样一座城:
当地语言太难懂,被称为“恶魔之语”;
当地人特别擅长做生意,被称为“东方犹太人”;
皮革制鞋特别发达,500多年前靴鞋就已成为朝廷有贡品,被称为“中国鞋都”。
这座城市就是温州。
温州,位于浙江东南部,与福建相邻,是一座面积11612.94平方千米,有930万常住人口的城市。
01 恶魔之语
提起温州,就会下意识想到温州话,不仅外地人听不懂,有些本地人也听不懂,被人称为恶魔之语。
温州在很久以前是属于瓯越,居住在这里的人主体是百越族,人们说的是古越语,与今天的侗语、壮语、越南京语等同源,后来越国被楚国所灭,温州话又加入了楚语元素,形成了新的语言,即江东方言。
如今,温州话中的一些词汇,都可以追溯到江东方言。
唐宋时期,发生了几次大规模的移民,在温州地区的汉族人逐渐增多,温州话又融入了新元素,再加上温州靠近福建,又受了闽语的影响。
也是这些原因,让本就难懂的温州话,出现了地区差异性,不同地区的温州话,相互理解起来都很吃力,所以有人说“三里不同调,十里不同音”,这就让温州话更难懂了。
比如,最纯正的温州话在温州市区和永嘉,文成和瑞安以瓯语为主,苍南人则说蛮话,泰顺人说蛮讲,有的地方讲两种语言,比如平阳水头镇,既说闽南话也说水头话等。
如此多的语言,外地人能听懂就怪了,难怪会被称作恶魔之语。
02 东方犹太人
温州话让人抓狂,温州人则让人铭记,因为温州人都太会做生意了,因此也被称为“东方犹太人”。
温州人,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,就是会做生意。在温州认识许多朋友,大多家里都是做生意的,有的是小工厂,有的是小卖部,有的是小企业等,仿佛只要是温州人,不论规模大小,都要做个生意。
其实,温州人会做生意,是源于温州民营经济很活跃。
改革开放之初,温州人便因地制宜开始发展轻工业,于是到处是家庭作坊,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发展,经过多年的发展,最初的家庭作坊早已成为大企业,但这种家庭作坊生意模式却留了下来,如今温州也有不少家庭作坊,甚至也有不少外省人,来到温州开家庭作坊做生意。
不仅如此,温州人还在世界各地做生意,以至于人们都想探寻温州人做生意的秘籍,在温州还流传着“书读不起来,就去做生意莫”的顺口溜,看来做生意在温州心里已经根深蒂固了。
03 温州皮革厂
随着温州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,温州制造的产品也世界有名,比如眼镜、打火机、锁具等,当然最有名的就是鞋子了,有着中国鞋都的美誉。
其实,中国的鞋革业有着悠久的历史,早在南宋就有专门做皮鞋生产的人,到了明朝年间,也就是距今500多年前,温州产的靴鞋就成了朝廷贡品。
民国时期,温州就出现了制革的作坊,在温州百里西路,还有一条皮坊巷,就是因为这里曾经出现许多皮革制作坊而得名。
随之,出现了制革街、皮鞋街、皮件街等与皮革相关的街名,而这些地方大多遍布皮鞋制作、皮鞋售卖、皮件售卖等与皮革相关的店铺,制鞋和制革的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完善。
后来,浙江皮革厂在温州成立了,又为温州引进了许多皮革制作高手,推动着温州制革行业的发展,产品也卖到了世界各地,甚至占了国内市场半壁江山。
改革开放后,温州皮鞋企业就有6000多家,到如今温州已经成了“中国鞋都”,诞生了康奈、大东、红蜻蜓、奥康、蜘蛛王等著名品牌,谁还没有买过温州制造的皮鞋呢?
有意思的是,现在许多人知道温州,也是一首关于温州皮革的神曲:“浙江温州皮革厂倒闭了……”朗朗上口的曲调,脍炙人口的歌词,让它瞬间火遍大江南北,也让人们将温州与皮革两个词联系得更紧密了。
但温州不仅仅是这样的,它还有更多的风采:
在这里有一座诗之岛,流传下800多首诗词;
在这里有东南第一山,是仙侠剧中常出现的“仙山”;
在这里还有数不尽的古村、古桥,被誉为中国乡土文化的史书库;
因为山水奇秀,还在这里诞生了山水诗流派。
当然,这里也有许多小吃,比如灯盏糕、清明饼、矮人松糕、廋肉丸、炒粉干等,让人口水直流。
不知道在你心目中,温州是怎样的呢?你有没有来过温州这座城市呢?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,分享你的看法和旅途故事。
我是阿渊,与你分享旅途故事和趣事!